石刻是雕塑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類別。一般有浮雕、透雕減底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石刻作品風格各異、生動多姿。例如廣州道觀圓玄道觀大型人物浮雕壁畫《朝元圖》浮雕,畫面氣勢雄渾,造型生動精美。道教神話題材的石刻在中國雕塑藝術上占有獨特的地位。浮雕是以青石作為雕刻對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多用于民間建筑、大型旅游區(qū)中。在表現風格上,青石浮雕壁畫力求生動有力,既有花崗巖的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的精致平滑,青石浮雕壁畫呈現出剛柔并濟且質樸清秀的藝術風格。
中國傳統(tǒng)浮雕藝術凝聚著中華民族泱泱數千載的民族精神,呈現出獨特的東方風格。時代不斷發(fā)展,拓寬眼界、吸取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融合,大膽創(chuàng)新,使傳統(tǒng)藝術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始終是我們嘉祥縣長城石雕廠需要學習研究。
一、道教浮雕壁畫朝元圖簡介永樂宮壁畫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雨,其依然是全世界所贊賞的傳統(tǒng)藝術。道教在宋元時期發(fā)展壯大,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扶持,其理論體系和派別逐漸完善興旺。永樂宮壁畫作為道教文化中人物繪畫藝術之珍品,自發(fā)現起就完整保留了元代的主體建筑和殿內豐富的壁畫。我國對傳統(tǒng)藝術十分重視,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依然大力投入基金,修繕永樂宮宮殿,這也為中國藝術的發(fā)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其中,永樂宮三清殿中的《朝元圖》畫面華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值得我們深入學。
下圖是朝元圖浮雕壁畫細節(jié):中國壁畫是傳統(tǒng)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永樂宮壁畫作為元代壁畫藝術珍品,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價值與美學理念。研究其造型特征、繪畫技法具有傳承和發(fā)展的現實意義,也是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與修養(yǎng)的途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題材,還影響了一代代藝術學者的專業(yè)技法與創(chuàng)作理念。
二、朝元圖浮雕壁畫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任何一門專業(yè)必定都是從理論開始學起。扎實的理論功底為之后的創(chuàng)作墊定了基礎,尤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需要了解素材的造型起源、藝術流派、歷史關系等等。其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和審美體驗,加深對永樂宮壁畫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文獻學習,提高自身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
作為宋元時期最為重要的道教遺存,其人物形象對各個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有一定的參照意義。通過文獻研究,歸納與整理了前人對永樂宮壁畫的歷史文化背景,從人物造型特征和線條的表現技法出發(fā),取其精華,為之后自己的創(chuàng)作準備充分的依據。將學習過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結合自己在研究文獻后的感想,開拓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思路。
永樂宮壁畫對其中人物形象頗有興趣。我們嘉祥縣長城石雕廠研究范圍緊緊圍繞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進行探討。
通過對永樂宮壁畫浮雕的圖片賞析,進行了對《朝元圖》的具體分析:陸鴻年在《摹繪永樂宮元代壁畫的一些體會》中,以畫家的視角介紹了永樂宮壁畫的繪畫技法,以及人物的造型語言,“在一些人物軀干的比例上,也很符合解剖關系,可以看出,當時的畫工掌握了不同人物體型的規(guī)律,具有文官如燈、武將如弓的特點?!?/p>
1、中央美術學院王遜教授的對三清殿中近三百為神祗的身份進行了辨別,為永樂宮文物保管部門采用2、李淞發(fā)表的《道教美術新論—第一屆道教美術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3,主要分析了永樂宮壁畫人物造型特征,美國密西根州大學景安寧教授通過對宋元時期的時代背景,挖掘出元代神系的轉變,以及通過三清殿中八位主像人物造型的特征,完成了博士論文4、這些文獻為我們研究永樂宮壁畫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根據上述浮雕壁畫介紹,將研究重點放在永樂宮壁畫人物造型特征上,深度研究永樂宮壁畫人物造型語言與浮雕造型語言,結合各自優(yōu)勢,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給觀賞者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三、永樂宮壁畫應用于浮雕造型語言永樂宮壁畫人物造型語言永樂宮是元代繪畫與宮殿建筑完美融合的特例,整個永樂宮壁畫面積宏大,人物造型語言豐富,比例嚴謹,用筆把握細致,體現了畫師功力純青。創(chuàng)作者在繼承唐宋畫風的基礎上,又將《朝元圖》創(chuàng)造性的推向了新的高峰,賦予了題材新的生命。
《朝元圖》中一共286位人物,經過創(chuàng)作者的精心構思,整齊的排列在同一個畫面中,又塑造了不同人物性格,以及形形色色的神仙形象。帝王的莊嚴大氣,儒賢的端莊儒雅,武士的大氣磅礴,玉女的嚴謹之態(tài),神鬼的威懾之氣,展現了不同階級、不同氣質、不同情緒的人物形象。
由于時代特性,不難看出永樂宮壁畫人物形象近似于蒙古人的長相,人物形象身材大多豐滿高大,武官眼神怒目相斥,臉部比例夸張,鼻翼肥大,尖嘴獠牙,而文官儒雅嫻靜,眼睛細長,面部豐滿。女性形象都相對溫柔安詳,丹鳳眼、鼻子細長,面部也較為飽滿,嘴巴小而紅潤。反映出元代畫師在當時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各位神君長相無一相同,表情極富變化,使人感到變化無窮,富有韻味。
除了石刻浮雕以外,中國神話題材還通過木雕、骨雕、牙雕、玉雕、竹刻、面雕等方式展現,通過材料的不同,來體現神話題材各不相同的美感。畫像石是普遍用于構筑墓室、享祠、石棺等的建筑構石。常用的雕刻手法是陰線刻、凹面刻、凸面刻等。畫像磚與畫像石類似,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有空心磚和實心磚兩種。畫像磚在東漢時期多用于裝飾宮殿府舍的階基,西漢中期后多用于裝飾墓室壁面。畫像石和畫像磚作為漢代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的巔峰藝術,對后世中國雕塑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漢代的漢闕畫像構圖精美、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一般描繪神話傳說、歷史事件、社會生活、舞樂百戲等故事,有構圖簡樸、線刻靈動、畫面和諧的特點。
而在道教題材的壁畫中,則充滿了表現中原地區(qū)神話題材的元素:在描繪東王母的壁畫中,有騎龍持節(jié)的方士、雙臂生翼的羽人、鹿頭馬身的飛廉、虎頭人身的中國力士烏獲、人頭鳥身的禺強、人頭龍身的開明,天空中還有白鶴翱翔。壁畫中的西王母,是身穿大袖長袍、頭梳高髻的貴婦形象,乘四鳳駕車,兩旁有方士騎坐彩鳳,舉幡持節(jié)相隨,前有烏獲、羽人開道,車旁白虎奔跑,車后開明護衛(wèi),天空上有白鷺飛臨。
這些壁畫,反映了浮雕壁畫工匠們在繼承外來哲學藝術的基礎上,在道教雕刻中,無論是道教石欄桿還是道教照壁都反映出了道教文化特色,融入了漢魏以來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神仙思想和表現技法,形成了一種融匯哲學道教文化的新風格。
作者:歐陽廣彬
敬業(yè)的石雕壁畫、浮雕壁畫制作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極致........
版權屬于:(http://m.zzakm.com/fudiao/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m.zzakm.com/fudiao/archives/169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我的微信公眾號
-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錢包掃描贊助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