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這座極具雕塑特征的北京中央電視臺新址大廈建筑,和雕塑有著同一性,一是在承重方面和野口勇的作品極其一致,眾所周知,當時大家對于這個建筑的可實施性都有疑問。其實,這組雕塑的存在就意味著這個形式的建筑在重心方面無需懷疑,但是庫哈斯的方案還是在結構上對傳統(tǒng)摩天樓結構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性,反過來說,也正是雕塑的實驗性成為這座建筑結構成立的基礎。另外一點上和野口勇的作品保持一致,即通過一維而獲得多維空間,野口勇的雕塑可以說是一個“環(huán)”,通過巧妙的扭轉而站立。
**是從建筑的形式和藝術的角度與雕塑進行類比。貝幸銘說過:“建筑師必定是偉大的雕塑家和畫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畫家,他只能算個建造者?!?/p>
我們知道老子的美學早就揭示出一個原理,誕填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墉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即我們在塑造陶盆時,重要的是被塑造的空間,那么這個“環(huán)”要構筑的是多維空間,所謂建筑形成的那種完全自我的內在秩序,正是由這個”環(huán)”來構筑的。也許有人認為,庫哈斯的思考是徹底粉碎了傳統(tǒng)的審美基礎,但是未必如此。從外觀上,我們找不到具有相似特征的建筑,因而使固有美學標準迷失了方向,但是當我們放棄那些已經失靈的尺度,就會發(fā)現將雕塑巨大化,功能化,轉換身份,從而形成極富表情的場景。從這個角度看待建筑作品可以*加直接地了解建筑的設計初衷。
也有學者從這個科學門類的相似性發(fā)展來看待這個論題。例如,肖瑋先生在《裝飾》2006年第12期發(fā)表過題為《論建筑形式的雕塑性發(fā)展》的文章,他在文中闡述道:在建筑設計中,建筑美產生于建筑形式,產生于建筑整體和各個部分之間的協(xié)調,建筑因而像個完整的軀體,它的每個器官都和其它部分相適應。雕塑作為一個重要的形式語,給建筑形式的多樣性提供了多種可能。并提出現代建筑形式著重內外空間凹凸深度的塑造,逐漸走向塑造具有雕塑性的建筑形式—建筑即雕塑。所以,在藝術的發(fā)展中,石雕和建筑的關系從來就沒有隔斷過。
其他人閱讀了;
北京十三陵的石雕牌坊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 我的微信公眾號
-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賞